1976年周总理逝世,贴身皮夹里一张照片和四个字,是总理一生之痛
议史纪
2023-03-15 17:53河南高管,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1976年1月8日,一个让所有中国人痛彻心扉的日子。敬爱的周总理于四年前确诊膀胱癌,最终没能抵抗病痛的折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与世长辞。
1月11日,当灵车驶过长安街时,北京的男女老少声泪俱下,哭喊悲声响彻十里长街。但最为悲痛欲绝的还是与周总理走过了51年婚姻生活的邓颖超女士。
自周总理生命垂危以来,邓颖超已是食不下咽,如今阴阳两隔,她只能扶棺痛哭。看着周总理留下的一件件遗物,她竟无处话凄凉。
在收拾周总理的贴身皮夹时,一张照片映入眼帘,不禁让邓颖超回忆起了周总理的辛酸过往。
这张周总理鲜少提及又不能遗忘的照片上面到底是谁呢?又为何会成为他的一生之痛呢?
聚少离多,渴求父爱
只见照片中一中年男子着清朝长衫,双手交握,面容和蔼,脸带微笑,照片早已模糊泛黄,但在周总理眼中却是无价之宝。
他就是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在那个照相机稀缺的年代,周总理的父亲也只留下了这一张照片作为念想。
周总理庄重的在照片背面写下了四个字:爹爹遗像,这张照片陪伴了周总理整整三十四年。
周贻能的人生是如何走过的?他与长子周恩来之间又有什么刻骨铭心的往事?
周贻能是名门之后,他虽好读书,却官运浅,他的父亲周起魁便为他买来了一个“国学生”的身份。周贻能资质平庸,但为人却忠厚老实,脚踏实地。
然而好景不长,在周起魁逝世后,周家便家道中落。周贻能为了养家糊口,只能远走他乡谋求生计。
因此周总理在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时间并不长,他曾经也是个十分渴望父爱的孩子。父亲常年不在家,雪上加霜的是母亲万冬儿也在1907年因病早逝。
那一年周总理才十岁,最小的弟弟周恩寿也才年仅四岁。万冬儿的逝世也是周贻能的一生之憾。因为距离遥远且交通不便,他连爱妻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
周贻能多年在外也没闯出个名堂来,归来后仍是一贫如洗。连安葬亡妻的摆件都支付不起。他心中有愧,草草安置后又背井离乡图谋生计。
周总理自小就知道家境不好,年纪尚小就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母亲去世三年后,他也学着远走的父亲离开了家乡。
周总理的四伯父周贻赓比父亲混的更为风生水起,他从信件中感受到侄子内心对于求学的极度渴望,便向周贻能提出要资助周恩来读书。
于是周总理遂来到东北铁岭求学,父子二人终于有了重聚的机会。周贻能在外谋生不易,尽管儿子与自己同住,也不能无微不至的照顾他。
他受命出差,走前给儿子安排了一份放马的工作,看到儿子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后他才离开铁岭。
尽管如此周总理却从来没有怨恨过自己的父亲。即使他不能如四伯父一样支持他读书,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难以维持。但血缘上的亲密是无法更改的。
周总理昼耕夜诵,勤学苦读,终于在1913年考入了天津南开学校。当他再次离开与父亲两人生活了三年的家时,思念如决堤洪水。
周总理虽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年幼丧母,与父亲聚少离多的经历也让他更加渴望一个完整的家庭。
他曾在记录寒假的作文中表露出他对于春节不能与父亲团聚实在是“泪盈枕席,夜不能寐”。
离别和思念的痛苦是周总理在年少时对父亲的主要感情基调,但他的懂事之处就在于他不会因为父爱的缺失而心生怨恨,反而是更加渴求父爱的到来。
周父护子,舐犊情深
父亲渐渐老去退居幕后,儿子却要身赴前线成就一番大事。当父爱真正降临到周总理身上时,幸福的感觉却催人泪下。
周总理学成归来后,便加入了革命组织。在那段危机四伏的生活里,他又和父亲在二伯父家中相会了。
如果说之前周贻能对儿子确实关心不多,那参加了革命之后的周总理则是周贻能心中最为牵肠挂肚之人。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分崩瓦解。在共产党队伍里担任干部的周总理,成为了国民党的眼中钉。
当重金悬赏缉拿周总理的通告出现在周贻能眼中,对儿子生命安全的担忧犹如锥心之痛。这次他选择主动来到儿子身边,以父亲的身份保护儿子的安危。
他来到上海,冒着被逮捕的风险为儿子传递情报。虽然大环境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抵制如火如荼,但周贻能相信儿子的抉择不会错,唯有保全儿子的性命才是当务之急。
主观上周贻能只是一个怜爱孩子的父亲,但在客观上他帮助周总理做工作也对共产党做出了贡献。周贻能虽然在事业上碌碌无为,但因为有一个能让他光荣的儿子,周贻能此生无憾。
周总理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关爱,心中又是感激又是担忧,父亲年事已高,还要为他东奔西走,他心中惶恐不安,最终只好将父亲送回了乡下。
这段时期虽然不长,却是周总理梦寐以求的时光,屋外腥风血雨,屋内却有父爱如山遮挡风雨。
虽然周总理再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但在父亲心中,已经有能力领导革命的周总理却更需要舐犊之爱。
1935年之后,国民党反围剿势力逐渐衰败,中国共产党重获新生,周总理也成为了党内的高级领导人之一,然而国内形势却不容乐观,周总理又将父亲接到了自己任职的武汉。
周总理曾经东躲西藏、危机四伏的生活终于过去了,他现在是中国共产党的骨干成员,虽然国内战火纷飞,但现在他终于成为了能够保护父亲周全的人。
接父亲到武汉的那一天,他正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次理事会,发表最后致辞时他眼中已经饱含热泪,这一段从来没有向父亲说出的话他向参会的全体观众激情澎湃的说了出来。
战争纷扰让父子离散,生死难料才知亲情珍贵,周总理多年以来渴求的亲情终于在他长大后实现了双向奔赴。
然而国内风波不断,二人几经辗转最终还是在重庆的红岩村落脚。
骤然离世,临别成憾
在红岩村,周贻能和儿子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父子二人享受了最后一段温馨的时光。
周贻能爱饮酒,周总理嘴上总说着让他少喝,但闲暇时刻,他也偶尔会和父亲对饮,以尽孝道。
当然更多的时间,周总理都忙碌于工作,没办法陪伴自己的父亲,而周贻能也从不以儿子的职位压人,干着最基础的扫地、看仓库的工作,一个月的工资十分微薄。
好景不长,1942年周贻能染上了疟疾,而后突发高烧,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便撒手人寰。
周总理因有伤在身,父亲住院后也不能常去看望,多亏妻子邓颖超的悉心照看,陪老爷子走完了最后一程。
但周贻能走得并不安心,他总想着儿子能来看自己一眼,邓颖超也不敢告诉他其实周总理也正在住院。
邓颖超作为三人中唯一知道实情的人,她选择守住父子二人同被伤痛折磨的秘密。其实她也于心不忍,但告知实情只会让两人痛上加痛。
但周贻能显然是难以支撑下去了,邓颖超看着公公奄奄一息的样子,知道他大限将至,作为长子的周总理也该让父亲见上最后一眼了。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邓颖超刚把公公的病情告知丈夫时,周贻能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死去了,周总理没能陪父亲走完最后一程,这也成为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组织里的几位同志和邓颖超商量了先不将实情告诉周总理以免他病情加重。但纸包不住火,报童的一句话却不小心点醒了病榻之中的周总理。
前来给周总理的报童年少无知,随口说出管理仓库的老爷子因为疟疾死了,如今正在处理后事。
虽然没有直呼其名,但周总理对老爷子的身份却是心知肚明,因为管理仓库这份工作就是自己安排给父亲的。
周总理半信半疑,心中惴惴不安,可在与妻子的信中,父亲明明即将痊愈,又为何会突然传来死讯,还是从一个报童的口中得知呢?
周总理不顾医生劝阻、伤病在身,急匆匆的赶回了曾经与父亲居住的红岩村家中,却只见妻子的身影。邓颖超看到丈夫忍声吞泪的表情,只能和盘托出。
得知父亲已经离开人世三日,周总理肝肠寸断、涕泗横流,在组织里他虽然是可以调兵遣将、指挥四方的领导者,但此时在红岩的家中,他只是一个失去父亲、饱尝爱别离苦之痛的儿子。
他责怪妻子为何要对这件事作出隐瞒,邓颖超也被他的气愤吓出了眼泪。多年来温文尔雅、相敬如宾的丈夫第一次这样发了脾气。
和邓颖超一起商量不将实情告知周总理的董必武,没想到却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最后还是他出面和解,表明大家这么做只是为了他的健康着想。
周总理知道人死不可复生,遂也明白了妻子和组织的良苦用心,而最悔恨的莫过于是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眼。他拖着病痛为父亲彻夜守灵,心痛却重于病痛。
丧事料理完之后,夫妻二人将周贻能安葬在了重庆“八办”公墓,又向外界发出了讣告,最后一次表示对父亲的沉重哀悼和深刻纪念。
一生之痛,无可消减
周总理幼时缺失父爱,年少时聚少离多,小有成就后父亲没享几年福又骤然离世,自己甚至没能侍奉病榻,见到父亲生前的最后一面。
周贻能死后,周总理便很少再提起父亲了,这也就成为了他的一生之痛,痛中满是他对父亲的遗憾和思念,同情和渴求。
建国后,周总理只对亲人提起过两次父亲,皆用了“同情”二字来表明自己对父亲一生的惋惜。
他曾对侄子说:“你爷爷人很老实,一生的月工资没超过30块,但是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坏事,还曾经冒险掩护过我。”
他同情自己的父亲背井离乡,连妻子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同情他不受重用,哪怕儿子担任了要职,也还是干着最基础的活计忙碌奔波,更让周总理同情的是父亲在死前,儿子都没能守在身边。
他的同情也表示了对父亲的理解,他可以理解父亲在自己年少时的位置空缺,也可以理解父亲能力有限,忙于生计多次弃自己于不顾,他也不会忘记父亲在自己深陷困境之中的冒险相救。
那张写有“爹爹遗像”的照片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同志在1997年展现的。
多年以前她在伯伯周总理故去后,去看望七妈邓颖超的时候,留给她以作念想的。
那是周秉德第一次见到爷爷的遗像,那个被伯伯鲜少提及的爷爷,他的照片原来一直被放在伯伯的贴身皮夹里,时刻陪伴着他。
由周总理亲手写下的“爹爹遗像”四字,不仅满载愁肠哀思,更成为了追忆父亲的唯一证明,这张小小的遗像也让周总理余生都不会忘记父亲那和蔼慈祥的面容。
周秉德虽然不敢多问爷爷和伯伯的事情,但心中也早已有了答案。
他们父子二人之间的无言亲情令周秉德无比动容,当她在周总理故居拿出这张照片时,尘封已久的父子之情再次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结语
孝道,是中国人一生必须履行的使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所在。一个不孝之人是不能奢求他能报效祖国的。
周总理就是如此,他重情重义,母亲早逝,唯一能让他表达孝心的就只剩父亲周贻能。
但周总理却肩负着更沉重的时代责任,他的身后是一个饱经战火,残缺不堪的中国。正因如此,多年来他总是舍小家为大家。尽管自己有能力赡养父亲,却还是不能伴其左右。
陪伴,是亲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年幼的周总理和年老的周贻能无比渴求的,但在时代和家庭面前,二人的选择却是相似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的离世成了周总理的一生之痛。这也启示我们:珍惜眼前人,能给予父母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自己一颗真诚的孝心。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