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²áµÇ¼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扫,快速开始

  • 切换到宽版
  • 查看: 2267|回复: 0

    [车辆需要保养] 鲁迅死后的83小时:被进行紧急救治,有人为他做脸模,保留了DNA...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7 11:3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死后的83小时:被进行紧急救治,有人为他做脸模,保留了DNA

    悦悦知史
    2023-03-06 16:32安徽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36年10月19日凌晨,一代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如流星般划过天际,陨落人间。
    比起家族的其他人,鲁迅先生的寿命显得如此短暂。
    他的弟弟们都活到了八九十岁,而他却永久地停留在了55岁,或许这就是天妒英才。
    在鲁迅先生离世的83个小时内,关怀鲁迅先生的人们和医生们都不愿意接受他已经与世长辞的这个事实,仍然竭尽全力地对他进行了紧急救治。
    然而,结果是冷酷无情的,人们只能被迫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但在鲁迅先生的遗体被收殓前,有人为他做了脸膜,还保留下了鲁迅先生的DNA。
    DNA是在1869年被发现的,而中国最早应用DNA检测技术是在1987年。
    那么在鲁迅先生殒世的那个年代,怎么会有人有如此超前的意识,知道要去保留这样一位伟人的DNA呢?

    鲁迅之死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
    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而鲁迅先生也一直用行动在践行着这句话。
    一袭长衫,一只烟斗,面容严肃,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立着,这是人们对于鲁迅先生形象的普遍印象。
    此外,鲁迅先生身上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他走起路来很有特点,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有这样的描写: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的时间,大概就是在这样不顾一切的轻捷行走中节省出来的。

    他长期进行高强度的写作,特别是在1927年,定居在可以避免政治迫害的上海公共租界北区后,他获得了稳定的居所,开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中。
    正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写的那样,鲁迅先生以笔为刃,无所畏惧,将生死置之度外。
    即使是千夫所指,他自横眉冷对,绝不屈服于敌人,只甘愿做老百姓的孺子牛。
    而鲁迅先生的身体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创作中逐渐衰弱,在长期的熬夜写作中,他的身体被击垮了。
    此外,吸烟也是危害鲁迅先生身体健康的元凶,可文学家需要灵感,鲁迅先生又始终觉得,在弥漫的烟气中能够更好地创作。
    尽管他知道抽烟不好,但是香烟对他来说有很好的提神作用,于是始终没能戒掉,而体弱则病来。

    但即使是当他生病之后,他也没有停止过创作,反而更加珍惜宝贵的创作时间。
    他常常伏在案前,笔耕不辍,即使知道这是透支自己的生命,鲁迅先生也情愿去燃烧自己。
    珍惜时间若鲁迅先生,后来却不得不因病情的加重停止创作,在休养生息的日子里,他的笔停下来了,但是思想却没有。
    他的心中有太多的想法没有实现,他也有太多的能够振聋发聩的话还没有写下来,他构思着、沉吟着。
    最后被迫休养时,鲁迅先生常常躺在椅子上,凝望着窗外的天空,光影落在他的脸上,沉思的面容就更显得格外深邃。
    他总是这样凝神静气地想着在康复之后要做的事情,在一场场的疾病中,鲁迅先生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身体的脆弱。

    他在文章中写道:
    “每不免想到体力恢复后应该动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译或印行什么书籍。想定以后,就结束道:就是这样罢——但要赶快做。这‘要赶快做’的想头,是为先前所没有的,就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却从来没有直接地想到‘死’。”
    1936年3月,鲁迅先生的肺结核病情加重,他时常发烧,感到肋骨间传来阵阵刺痛,那痛楚常常引得他一头虚汗。
    医生告诉他,他的胸部积水,肺部已经有好几个地方发黑了,并且警告他一定要好好休息。
    此后鲁迅先生身体愈发衰弱,他的身体变得更加干瘦。
    他日夜躺着,浑身酸痛,提不起劲来,没有力气去谈话,也没有心力再去看书,甚至连一张报纸也拿不动了。

    1936年10月18日的凌晨,鲁迅先生的气喘病突然发作。
    他在一片朦胧中睁开双眼,感觉自己的喉咙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一样,喘不过气来,是窒息的感觉。
    他的手紧紧地抓着床单,像是要抓住那即将流逝的生命。
    他剧烈地而急促地喘息着,此时此刻,生命流逝的感觉是如此地真切,他想着:
    “竟要死了吗?许多事还没有做呢。”
    直到第二天,鲁迅先生已经喘了一天,医生来了,却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停止了呼吸,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接下来的83个小时内,人们对他进行了很多救治,试图唤醒鲁迅先生的生命,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脸膜上的胡须、眉毛
    林语堂先生惊闻鲁迅先生的死讯,在文章中写下这样的话: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
    他还写道:“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足以语鲁迅。”
    鲁迅先生的离世,无疑是一个噩耗,这样一个“革命斗士”的离开,让很多人都不能接受。
    人们怀疑这其中是否存在着阴谋,毕竟民国当局和日本人对于鲁迅先生是那样地忌惮。
    很多人怀疑这是一场谋杀,而凶手正是为鲁迅先生治病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
    甚至是鲁迅之子周海婴,都曾在《鲁迅与我的七十年》一书中写下,怀疑是须藤医生刻意拖延父亲的治疗的话。

    这位须藤医生,是鲁迅先生经熟人介绍认识的。
    在为其治疗肺病之前,他还曾为鲁迅先生拔过牙,所以鲁迅先生对他是比较熟悉的。
    再加上须藤医生是鲁迅学生时期的前辈,所以他对这位日本医生很是信赖。
    但是在这位须藤医生为其治疗的过程中,实在存在太多的疑点。
    在鲁迅先生肺病之初,须藤都告诉鲁迅先生是小问题,只是开了简单的药,让他注意休息。
    在须藤医生的治疗下,鲁迅先生的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在1936年的初春时节,病情急速恶化。
    但是他却始终没有怀疑过须藤医生的医术,毕竟病去如抽丝,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变故,所以他选择继续相信须藤医生。

    直到五月份,鲁迅先生的身体状况再一次急转直下。
    看着家人和朋友们关切而焦虑的面庞,他才终于接受了一位美国的肺病专家的治疗。
    对于鲁迅先生的病情,这位美国医生得出了和须藤医生不一样的结论。
    他认为鲁迅先生的病因是结核性肋膜炎,并且劝告鲁迅先生尽快去医院抽出肺部的积水。
    但是对此,须藤医生并不赞同,认为没有必要去抽取积液,而鲁迅先生也再一次选择相信须藤医生。
    在最后,须藤医生把鲁迅先生的病归结为长年累月无节制的吸烟,导致肺病加重无可救药,死因是肺结核。
    但其实在后人的研究下,鲁迅先生是死于肺气肿引发的气胸。

    而在妻子许广平、至交好友内山完造的回忆中,又都认为须藤医生是百分百值得信赖的,并无加害鲁迅先生的理由和证据,他还多次真挚地劝诫鲁迅先生少吸些烟。
    时至今日,这一切猜想都无从查证乃至断定,但是鲁迅先生的离世却是定局。
    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一出,仰慕他的人、尊敬他的人、崇拜他的人都纷至沓来。
    这其中,有一位名叫奥本杏花的人,是日本的雕塑家,他看着鲁迅先生的遗容,深深地哀悼于如此伟大的一位文学巨匠的离世。
    “这是一个悲痛的瞬间,我对鲁迅先生的离世表示非常遗憾,希望您能节哀。”他对鲁迅先生的妻子说。

    奥本杏花用一双雕塑家的眼睛,细细地描绘鲁迅先生的遗容。
    看着鲁迅先生凹陷的脸颊,紧紧合住的双眼,浓且黑的胡须,这一切出现在他的脸上都是如此地特别。
    奥本杏花突然觉得应该做些什么,将这一刻永久地保留下来,供爱戴鲁迅先生的人所永世怀念。
    于是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请求:
    “我可以为鲁迅先生制作一个脸膜吗?这并不会损害到鲁迅先生肌肤的一分一毫,这一切想法全然出自对鲁迅先生的尊重和爱戴。”
    家属同意了这个请求,虽然在悲痛之中,不愿接受鲁迅先生已经离世的事实,但他们也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可以缅怀鲁迅先生的事物。

    于是,奥本杏花开始动手,他用沾了水的洁净毛巾轻轻地擦拭鲁迅先生的脸,在确保干净后,掏出了一个小瓶子。
    那是一瓶凡士林油膏,奥本杏花小心翼翼地把膏体揉开,然后慢慢地涂到鲁迅先生的脸上,一层又一层,直到涂到可以做脸膜的厚度。
    最后,他开始把雪白的石膏涂在鲁迅先生的脸上。
    这些石膏逐渐形成了鲁迅先生的模样,那根根竖立的眉毛和胡须,是鲁迅先生标志性的特征。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佩戴他的假牙。
    当人们注意到这一点时,脸膜已然成型,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脸膜和鲁迅先生平时的模样是有些出入的。
    在取下脸膜的过程中,奥本杏花由于太过紧张,而不小心把鲁迅先生的二十多根胡须和两根眉毛粘了下来,这也就是鲁迅先生DNA的来源。
    正是这个小小的意外,使得一代大文豪的DNA得以留存。

    不朽的鲁迅
    “一,不要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角钱。——但是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这是鲁迅先生生前在《死》一文中写下的简单的遗嘱。
    但是,作为一个备受敬仰的革命斗士,他的离世是人们所没有办法忽视的。
    鲁迅先生并没有如他预想中的那样,一切从简,被草草下葬,反而他的葬礼堪比国葬,场面十分宏大。
    为鲁迅先生送别的民众在上海排起了长队,人们都为他的离世而感到悲痛。
    整个葬礼的现场充斥着悲伤的氛围,十月的申城,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作为革命斗士,一直饱受忌惮,时刻要注意来自敌人的政治迫害。
    治丧委员会中,很多人的身份都非常敏感。
    所以,这场葬礼是由宋庆龄先生亲自主持,为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和鲁迅先生提供政治庇护。
    以巴金、黄源、萧军为首的16位名人作家,更为鲁迅先生亲自抬棺。
    随着宋庆龄和沈钧儒将那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平整地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之上,鲁迅先生将长眠于地下,但他的灵魂恐怕不会安睡。
    可以想象得到,他会继续和敌人斗争,横眉冷对,批判他们的罪行。

    在鲁迅先生离世大约一个月前所写的《死》中,除了简略地写下了那几句遗嘱,他还写下这样一句话: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饶恕。”
    这是鲁迅先生对敌人所说的话,他知晓欧洲人临死前有一种仪式,是要请别人宽恕自己的行为,自己也要宽恕别人。
    多年来引领着人们进行革命斗争的鲁迅先生知道自己得罪了太多人,但他并不需要这些人的宽恕。

    《死》是鲁迅先生生前最后的一篇文章,即使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他依旧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哀伤和恐惧。
    反而在这篇绝笔文中继续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表明了自己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鲁迅先生是不朽的,他永远与我们同在。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台州市汽修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浙ICP备15024031号 )

    浙公网安备 33100202000768号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