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探究中国古代学徒制的演变。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瑰宝,其中很多令人赞不绝口的技艺都得以传承,也正是因为学徒制的存在,才使得这些古老的技艺流传至今。
学徒制是指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学徒在师傅的引导下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形式。这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也有史料可以考证,那么,中国古代的学徒制是如何演变的呢?
学徒制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在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最基本的捕猎技能、生存技能以及劳动技能。
在这一时期的学徒制主要教授的主体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家长,而学徒则是其子女以及其他子辈或孙辈。
在原始社会中,各个氏族的不同年龄段成员有着不同的分工,例如,男子进行狩猎活动,女子则主要负责务农,老人主要传授经验,小孩则在实践中学习。
在当时学徒制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授的,并且没有专门授课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实践中将教育相融合。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学徒制秉承着“父子相承,兄弟相继”的主要形式,这也成为我国学徒制的起源。这时的学徒制并没有形成正规的体系,表现出一种世代相传的特点。
举个例子,史书就记载了嫘祖教给当时的百姓养蚕缫丝,而这种方法很快在部落中推广,再经过代代相传,最终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技术走向成熟,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提高,而这时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这样的背景下,阶级分化开始出现。原始资本积累丰富的人便成为了奴隶主,奴隶主不再亲自劳动,成为被侍奉的对象,这也就是贵族的出现。
贵族出现后,社会分工呈现出一种精细化的趋势,为了更好的服务贵族,各个职业追求各司其职,精益求精。
这时候的学徒制已经走出了家庭,师父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的传承,而是着眼于徒弟的技艺,开始有意识的培养更加具有天赋的徒弟,此时的学徒制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阶级的分离,不同的工种以及知识技能也分出了高低贵贱,当时的贵族已经有意识的开办学校,招入上层贵族子弟学习一些军事、祭祀、占卜方面的知识。
而非贵族的普通百姓只能从事一些较为低下的知识技能以及技艺的学习。
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家庭内部的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奴隶主的日常生活,于是师傅不得不面向全社会招收人才,这也导致许多家庭的手艺都开始向外流传,这时的学徒制被称为民间学徒制。
随着工匠人数的不断增长,官府也开始对这些工匠进行管理,不仅限定招收学徒的身份,而且还对工匠的人身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从而保证手工业者数量的稳定。这就导致我国的手工业朝向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形态。
进入封建社会后,我国的学徒制度彻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随着当时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加强了对工匠的规范化管理,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技术的传承和进步。
在政府的保护下,封建官营作坊学徒制建立起来,更加促进了我国学徒制的繁荣。在封建社会中,政府甚至设立了官营的手工业机构,而这些机构也通过学徒制的形式培养出了大量的手工业者,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统治者的要求,师傅对学徒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苛刻,并且传授的方式也变成了官营学徒制。
一般来说很多先进的技艺都出自官营手工机构,许多学徒也会以成为国家机构的工匠为荣。
大概在明朝,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萌芽开始出现,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下,大工厂制度开始建立起来,而资本家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开始使用机器,并且大量缩减手工业者的人数,这时的学徒制便开始走向衰落并且面临瓦解。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民间的家庭手工业很难生存下去,于是许多民间作坊便开始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技艺上和商业贸易上,还与政府之间都有一定的合作,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十分具有特色的组织,被称为行会。
史料记载,行会的出现是为了减少同行的竞争,它在与政府对抗的同时,又受到政府的管控。
这时便产生了行会学徒制,这种学徒制的出现,开始预示着学徒制的衰落,因为,行会规定,如果没有学徒经历就不能经营手工作坊。
这时的学徒有着严格的行业要求,其拜师学艺、生活、出师等都需要行会的严格管控,并且还要经过考核,因此工匠也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拜师或是收徒。
总结:
透过我国古代学徒制的发展演变,能够很好的体会到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而更重要的是,学徒制的传承不仅有其文化技艺上的底蕴,更是一种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
学徒制传承千年的不仅有技艺和工艺品,还有尊师重道的师门文化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学徒制的文化考察》
《中国古代学徒制的变迁》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