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朝“祷疾”为例,看看古人是如何应对疾病这位不速之客
古今中外都能看到祷疾的身影,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我们祖先对自然界事物以及规律缺乏了解,于是他们便创造出各种神灵,祈求消灾弭祸。
而祷疾就属于其中最为原始的一类宗教活动。
祷疾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语言、声说和词语,到了后面还要结合文体和文意。可以说,一部祷疾史也伴随着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曾记载过祷疾现象。甲骨文、金文、散文以及正史和方志之中,均能看到祷疾的身影。
在我国祖先的观念中,生活环境、衣食住行都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也正是因为如此,先民崇敬自然,也相信自然中的很多事物会带来疾病和灾难。
于是,先民祈祷神灵降幅以获得庇护,希望神灵消除疾病或灾祸。
比如,西王母是长官疾病的神灵,也被称作疾病之神;瘟神则掌管各种瘟疫;《管子》中提到过五厉,后来,五厉则演变为五瘟神。
再以汉朝为例。
汉朝的致病观有很多种,既有先进思想,也有落后观念。
比如,在汉朝百姓看来,帝王若失政会引发灾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认为天降灾害源于对帝王言行之不满。也就是说,灾疫是对帝王的警告。
汉朝初年,韩婴也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灾异都是从天而降,如果人们不注重自己日常言行举止,一定会惹怒天上神灵。
董仲舒也在《春秋繁露》中提到:“君王若赏罚不明,奸邪则当道,使五行错乱。”如果君王不能因此悔过自新,上天则会降下更为严厉的灾异再次警告。如果还不悔改,王朝自然会败亡。
西汉经济学家晁错也抱有同样想法。在他看来,如果帝王失政,势必会引起疾疫爆发。
此外,汉代的人们还认为若奸臣当道也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正是因为这种观念盛行,汉代发生灾异时,皇帝往往最先反思。最后,不管是否是因为己过,都会广招人才来改正错事祈求灾祸消失。
此外,汉代的人们还认为人类之所以会生病,都是因为鬼魂所致。
《汉书》记载:“亢为宗庙,主疾。氐为天根,主疫。”当时人们都认为,疾病是因为某种神秘力量引起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代帝王都喜欢求仙拜神。
也正是因为人们对疾病不了解,所以秦汉时期的人们常常将疾病和鬼怪联系在一起。
《汉旧仪》中记载:“颛顼氏有三子为疫鬼。”
刘熙在其著作《释名》中提到:“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阴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而昼行人道,疾疫不绝。”
汉代的人们很多会采用祭祀方式祛除疫鬼,在他们看来,不祭祀的人会惹来灾祸。
《史记》也记载吕后生病找人占卜事情:“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最后,占卜的结果是赵王作祟致使吕后生病。
除了统治阶级,普通民众的鬼神观念更为严重。
《潜夫论》中曾提到:“弃医药往事神,死亡不自知反为巫所欺误。”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当时的人们生病之后,大多会寻求巫祝帮忙,最后往往会落得个破财丢命的下场。
除了上述两种观念之外,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着古人。
《尚书》曾提到:“惟天阴鹭下民。”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人的福祸寿数都由其行为来决定。
汉代的人们普遍持这种观点:祖辈的善恶会影响后世的福祸。如果先辈没有好好的积德行善,反而违背道德利益,必然会遭受上天的惩罚。
不仅如此,其后人也会跟着遭受天谴。
不过,汉代也有一些名医思想十分进步,他们已经意识到人们生病与鬼神无关,主要是自然原因所导致。
比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若有邪气进入五脏六腑,会引起疾病;若体内血管不通,尤其伤害四肢等。”
不过,即便有部分名医思想先进,但大部分汉代的人们依然会选择祭祀和祈祷方式治病。西汉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提到了巫术治疗疾病的方法。
如果祭祀达不到预期效果,人们还会选择驱赶方式。这一形式最早由先秦时期的人们发明。传到汉代之后,经过不断演变,形成在季春、仲秋和季冬三季举行,人们使用苇帚、桃树制成的箭、石子等来驱赶疫鬼。
汉代还有一种祈祷消灾的方式,叫做祓禊风俗。人们在沐浴时,撒上带有香气的花草,可以驱逐疫鬼、消除疾病。除此之外,每年夏至时人们还要带上五色彩带以避疫。
小结
除了生病之后的祭祀祈祷,汉代的人们还发明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比如,平日里不断祭拜神灵,以祈求神灵庇护,让自己远离疾病困扰。
汉朝每年举行大傩仪式,由朝廷举行的仪式程序非常复杂,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还会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不过,若遭遇大规模疾病爆发时,汉朝政府依然会采取科学的方法救治病人。比如,派太医巡视,并设立专门安置病人的隔离所,对病人实施统一治疗等。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