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激情火红的年代,每个公社社员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忘我地劳动,战天斗地开山辟岭地修水渠建水库,垦荒围田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湖洲变成了粮仓,到处溢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那时的人民公社,干部人数很少。一个公社的干部人数不到十人,并且干部们大部份时间,都深入农村,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倡导的是“三同”,领导干部们经常在生产第一线,很少在机关办公,不像现在的农村干部搞什么八小时工作制。
那时的公社干部很亲民,社员有困难,干部挺身而出,群众有矛盾,及时调解。干部们都不贪不腐、一身正气、大公无私,在社员家吃饭,都一定按上级规定的标准,付伙食费,绝对不会多吃多占一分钱的便宜与好处。
公社下面是生产大队,领导干部人数大约五到六人左右,和社员一样出集体工劳动拿工分,不搞特殊化。
一到抗洪抗旱时,干部只有带头的份,绝对不会有消极不出力的行为。
生产大队以下是生产队,由几十户社员按居住地组合,在生产队长的统一调度下,按各自专长从事农业生产,每天记工分,年终分配粮食,均按人口与工分双向三七比取酬,公平又合理,农村贫富悬殊基本消失。
前三十年农村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正是由于有了前三十年人民公社的建设成绩,才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能用后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去随意否认人民公社的丰功伟迹,历史不容割裂,承前启后才是常识。不能抹杀否认以前的一切功劳,要公平、公道、公正评价才是正理,对历史要全面客观分析,好与坏人民心中都有数!
我知道答案
回答被采纳将会获得 0 酷币 + 88 酷币 已有0人回答
|